我们采访了“中日交流会”的主办人oka先生。
“中日交流会”是一个以中日双方人士为中心,在深圳定期举办的交流型社区,旨在打破中国企业与日资企业之间的隔阂,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。
这次恰逢“中日交流会”迎来具有纪念意义的第50次活动(于2025年7月19日举行),本公司必友得科技特别进行了专访报道。(以下敬称略)
目录
● oka:
我目前在中国的一家日资制造企业工作,主要负责用于手表等产品的机械零部件的质量管理工作。
最初,我在日本大学毕业后,曾在一家医院担任临床检验技师。那时候的生活非常平稳,但我逐渐对海外产生了兴趣,于是开始一边在日本生活,一边学习英语。为了练习英语,我还在网上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笔友。
后来我不仅通过邮件交流,还开始尝试“亲自去见邮件认识的朋友”。就这样,我对海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,最终下定决心:“我要离开日本,去环游世界!”
考虑到环游世界光靠英语可能还不够,于是我又开始学习中文。而我选择的第一个旅行国家就是中国——1999年,我来到了中国。
但没想到,原本用于环游世界的资金却在中国全都花光了(笑)。于是我面临一个选择:要么回日本,要么留在中国找工作。既然我都已经说了要“环游世界”,当然不甘心就这么回去。
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,刚好有一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愿意雇用我。他们觉得“在这儿遇到日本人很少见,哪怕没有制造业的工作经验,只要会说中文就OK!”就这样,我被录用了(笑)。
从那时起,我就开始了在中国的生活。不仅在这里结了婚,有了孩子,也几次换了工作,一直生活到现在。
● oka:
那时候的中国,真的非常“接地气”,也非常有趣。跟现在比起来,整体氛围完全不同。现在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显得更高雅、更现代,但某种程度上,也少了当年那种朴实和随性的乐趣。
我记得刚来中国时,最让我震惊的事情就是——英语几乎没人听得懂!在日本的时候,总以为只要英语说得好,去哪儿都能应付。因为在我心里,“出国=英语国家”。结果来到中国,才发现完全行不通(笑)。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我意识到必须要学习中文。后来我决定去广州的一所学校留学。选择广州其实非常现实——我在日本时查了很多资料,把“学费+住宿费”算在一起,发现最便宜的学校就在广州。
更有意思的是,我在那所学校学的是普通话,但生活环境中却充满了粤语。在这种夹杂着粤语的环境中学习普通话,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吧(笑)。
● oka:
这是许多年前的故事了。那时我有一位认识的日本制造商社长,他在中国生产毛巾,然后将产品销往日本,做的是“中国产、日本卖”的跨国生意。
有一天,这位社长对我说:“我想去广州交易会看看,但我不会中文,能不能那天帮我当翻译?”于是我就陪他一起去了。当我们日本人一行在展馆里四处参观时,走到某个中国厂商的展位前,对方一听说我们是日本公司,竟然直接说:“你们不要再来了。”
我们当时面面相觑,不禁互相问:“诶?这是什么情况?”但那位日本社长却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,说:“这很常见啦。我猜那家中国公司以前和日本公司打过交道。”
后来聊起来,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背景。在许多情况下,如果采购方是欧美企业,往往不会过多干涉产品细节,要求不高但下单量大。对中国厂商来说,这是很理想的合作对象。而日本企业则不一样,哪怕订单量小,质量要求却非常高。
这位社长还举了个例子:“比如毛巾产品,日本客户可能会要求,毛巾对折后边缘不能有一丝线头露出来。”像这样的要求,在中国厂商看来可能是“吹毛求疵”,自然有些企业不愿意再合作。
< 往期举办的中日交流会 >
● oka:
其实,“中日交流会”这个社群最初并不是我发起的,而是由前任组织者长期负责运营的。我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,像大家一样每次活动都会来参加。
后来那位前任因为一些原因必须回日本了,于是就有人提出:“有没有人可以接任第二代主办人呢?”就这样,我被大家“挖掘”出来了(笑)。从2025年1月开始,我正式接手了现在这个“中日交流会”的组织工作。
其实我当年在日本之所以对英语感兴趣,说到底并不是单纯因为语言本身,而是因为通过语言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,这种跨文化交流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。
在日本长大的话,很多事情的“理所当然”其实是受到文化影响的固定思维。但当你接触到来自其他国家、其他文化的人,就会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,而这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。
我这个人性格也挺“跳脱”的(笑),经常可以毫无障碍地和陌生人聊天,聊着聊着就成了朋友。所以接手这样一个轻松、开放又充满趣味的交流社群,其实非常符合我本人的性格。
● oka:
说实话,最让我感到开心、最有成就感的时刻,还是收到很多人对我说“谢谢”的那一刻。
有些参与者第一次来的时候特别紧张,会说: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……”之类的。这时候我都会笑着安慰他们:“没关系的、别担心,这里有很多人也是第一次来。而且大家都很友善,你一定能交到朋友的。”像这样,在活动开始前,我会尽量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。
而最让我感动的是,活动结束后他们发来信息说:“今天交到了朋友,谢谢你!”——每次看到这样的信息,我都由衷地觉得:“真的太好了,我办这个活动是对的。”
特别是那些第一次出国的日本驻在员,刚到中国时可能真的会感到手足无措。而有些驻在员的太太们也是鼓起很大的勇气才来参加交流会。如果她们之后对我说:“多亏了这个交流会,我在中国交到了朋友、度过了很愉快的一天”,那我真的会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。
其实,只要参与者愿意鼓起一点点勇气,迈出第一步来参加,我们就会尽力帮助他们结交朋友、融入这个圈子。我也一直希望,这个社区能成为中日双方都能从中受益、彼此理解的一个平台。
另外,从这个社区创建之初,我就非常重视氛围的建设。比如我们明确规定不允许恶意中伤、批评他人或发表让人不舒服的言论。如果有类似情况发生,我们会及时劝导和管理。因为,不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整个社区来说,这样的氛围都不是我们想要的。
● oka:
每次“中日交流会”活动,大约会有30到50位参与者。从我的观察来看,整体上中国参与者的比例更高一些,特别是会说日语的中国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。
当然,也有一些刚开始学日语的人,甚至完全不会说日语的朋友,但多数人还是能比较流利地用日语交流。有些人过去曾在日本留学或工作过,甚至达到N1等级的日语水平,这样的背景也许就是他们日语能力强的原因。
很多中国参与者是因为喜欢日本文化,比如“日本动漫真有趣”“日本的游戏太厉害了”之类的想法,或者希望未来能进入日本企业工作。虽然每个人的动机不完全相同,但有一点是共通的——他们对日本有一定的兴趣和好感。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主动来参加这样的交流会。
相比之下,日本参与者的构成就比较清晰了。有的是被公司派驻到中国工作的职场人士,也有的是因为配偶工作调动而来到中国生活的家庭成员,比如太太们来参加活动。这些日本朋友在这里也能结识到讲日语的中国朋友,相互之间的交流也非常自然和融洽。
● oka:
这个中日交流会的宗旨是“交流”,但并不是说“绝对不能交换名片”。想交换名片的人当然可以,但我想大多数人其实都没带名片过来。
而且,现在这个时代,比起单纯交换名片,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真正建立关系、聊得深一些才更重要。毕竟没有有趣的话题或特点,双方很难留下深刻印象。
当然,如果是在商会或者类似的异业种交流会,那种场合往往直接跟业务挂钩,那时积极交换名片是非常必要的。
● oka:
我想说的,归根结底还是“接受异文化的胸怀”吧。比如在日本,有很多“这不是理所当然吗”“这就是常识”的固定观念,对于在日本长大的人来说,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感受。但一旦到了中国或其他海外地方,那些文化和所谓的常识,往往跟你原先想象的完全不一样。
有些人可能会对这种文化和常识的差异感到不耐烦,甚至生气。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够接受“自己认为的常识,并不是全世界的常识”,并且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听取别人的观点。
同时,也要对自己保持灵活性,抱着“享受这异文化”的态度,思考“我是不是该在某些方面做些调整?中国这边有好的地方,日本这边也有值得守护的东西”,能否做到这一点,真的很关键。
● oka:
我知道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,但如果有机会的话,真的建议大家走出日本,去海外闯一闯。
当然,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确实很棒,但在日本之外,完全是另一番天地。站在那个更广阔的世界里看自己,视野会大大开阔。
而且人生只有一次,能够“拓宽视野,抓住机会”的经历,绝对是非常宝贵的。
● oka:
当然,走出国门、去海外发展也是一种选择,但我更想说的是——“年轻就要多尝试,多挑战”。
趁着年轻,还没有太多负担,其实根本没什么所谓的“风险”。大胆去做一些“看起来有点傻”的事也没关系。
我以前也干过很多傻事(笑)。比如以前去澳门的时候,我的想法就是:“赢了就住五星级酒店,输了就睡公园的长椅。” 真的是这么疯过一阵子(笑)。
可是一旦年纪上来了,有了家庭,再想挑战什么就必须顾虑重重,风险也会放大很多。所以我想说,年轻的时候,就要“傻一点”,去试、去闯,多经历、多折腾,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。
我们公司的成员也不时会参加“中日交流会”。
有些人是“从早期就一直参加的老朋友”,也有“今天是第一次来尝试看看”的新面孔,还有一些是“为了练习日语才来参加”的。可以说,参与者的目的和背景都非常多样化。
通过这次的采访,我们深刻感受到主办人oka先生是一个非常随和、好沟通,而且充满行动力的人。
* “中日交流会”目前在深圳定期举行,如果您对活动感兴趣,欢迎扫描页面下方的二维码,申请加入微信交流群!
如果您希望加入“中日交流会”的微信群,请扫描下方二维码,并备注信息「希望加入中日交流会群」后提交申请。
〇 WeChat ID:atsushi_oka
〇 真鱼MAO屋精致料理(金城店)
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金城大厦3039号
我司必友得专注制作以“海外日资企业”为主题的深度采访文章。
如您有采访需求,欢迎通过下方的咨询表单与我们联系。
▼ 公司微信公众号(公司官方)▼
▼ 直接联系负责人微信号 ▼
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