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的日系企业(日本人)之间,即便互为竞争对手或同行,也有着强烈的互助精神与凝聚力。
来中国之前,我曾多次听到过这样的话。
大家觉得,在异国他乡孤军奋战时,同为日本人自会相互扶持、协作无间。
诚然,这种“崇尚和睦”的特质并非全无体现。但真正身处海外业务一线后,我才发现实际情况略有不同。
本文将深入聊聊海外日系企业及日本人之间的真实距离感。
为何会有“海外=日本人互帮互助”的幻想?

日本人之所以容易抱有“到了海外,同胞间会相互扶持”的印象,源于日本独特的村落社会文化与互助意识。有些企业在员工赴海外前的业务培训中,会建议“可以依靠日系企业、机构及同胞”;媒体也常报道日本人在海外成功的佳话,这些都无形中推高了人们的期待。
尤其是初次派驻海外或开展业务时,人难免会感到不安,因此寄望“同为日本人,定能相互理解”,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也在情理之中。
但海外的实际情况如何呢?

答案很简单:“没那么乐观”。
尤其在商业领域,同行往往就是竞争对手。“表面笑脸相迎,背地里争夺市场”是常态,这和在日本国内并无太大差别。
而且在海外,企业和个人“自己的事自己扛”的意识更强。有风险的信息不会轻易分享,也不会随便伸出援手。当然,利害一致时也可能形成合作关系,但这并非因为“同为日本人”,而是出于“商业合理性”。
海外日系企业间的“暗潮涌动”

在海外,日系企业的竞争对手或同行之间,即便表面看似建立了合作关系,实则“暗潮涌动”的情况并不少见。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地区(如中国、东南亚、北美西海岸部分区域等)的日系企业圈子里,这是常被提及的现象。
这种“暗潮涌动”,指的是双方虽避免直接对立,内心的竞争欲却持续燃烧。表面维持着和睦关系,实则竞争意识根深蒂固,有时还会影响业务推进与决策。
尤其在海外,日系企业(日本人)的圈子较窄,彼此更倾向于避免表面上的直接冲突。
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平衡
海外日系企业间的“暗潮涌动”,往往是竞争与合作的精妙平衡。
例如,同入一个市场、产品或服务特性相近的日系企业,表面上可能看似在联手应对共同问题,内心却常将对方的成长视为竞争。洽谈业务时,双方都卯着劲想抢占先机。
当多家日系企业在当地争夺市场份额时,表面上虽摆出“祝愿彼此成功”的姿态,背地里却在临界线上步步为营,生怕被对手赶超。
尤其在洽谈业务或提交方案阶段,那种“绝不能被对手抢先提案”的竞争心,有时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。
竞争心引发的摩擦
即便同为日系企业,因竞争心产生摩擦也屡见不鲜。尤其当多家企业进军同一市场时,随着竞争加剧,往往会出现“不愿向对方提供信息、不愿合作”的心理隔阂。
例如,某家日系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服务时,常会刻意避免与其他日系企业共享信息,或是因过度关注对手动向,做出不必要的避险行为。
这就导致,即便表面看似“合作关系”,实则竞争已在不知不觉中愈演愈烈。
日系企业间的意识差异
这也理所当然,即便同为日系企业,毕竟分属不同实体,彼此的企业文化与经营方针差异难免产生影响。即便处于合作关系中,若业务推进方式、沟通风格存在不同,这种意识上的差距也可能让合作变得困难。
此外,海外日系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各有侧重:有的注重从长期视角推进业务,有的则追求速度与短期成果。因此,要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,有时需要耗费不少时间。
这种差距,可能让起初看似顺畅的合作关系,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暴露出问题,甚至导致合作破裂。
然而,“暗潮涌动”也有其益处

— 催生行业整体生态系统
这种隐性竞争,其实也能激活整个行业。
竞争中,企业会注重“差异化”,着力提升技术与服务,这往往能给消费者和整个市场带来积极影响。正因为有竞争,企业才会不断追求革新、探索高效方法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,最终推动行业整体成长。
若某家日系企业引入新技术形成竞争优势,其他企业也会关注并升级自身技术,进而可能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。这种“创新驱动”若在行业内普及,还能形成增强整体竞争力、推动市场成熟的良性循环。
那么,该如何妥善相处呢?

海外的日系企业(日本人)即便表面客气,实则也容易将“守护自家公司、赢得竞争”放在首位。这并非个人品性问题,而是“海外商业中的生存本能”:
〇 若业务仅面向日系企业,市场会比日本国内更小,竞争也更激烈
〇 在海外,“坐等就会输”的危机感更强
〇 企业与个人本就是为“胜出、生存”而行动
但这并非说“不能相信任何人”。关键是不抱过高期待,冷静把握距离感。
秉持这种态度,海外的人际关系(主要是日本人之间)压力会减轻不少。只需与真正值得信赖的对象,慢慢加深关系即可:
〇 不因为同为日本人,就无条件视为伙伴
〇 首先以商业伙伴身份,平等相待
〇 谨慎处理信息,主动行动
总结

并非远赴海外,日本人之间就会变得格外亲近。
合作的基础从来不是 “同为日本人”,而是双方有利可图。
接受这样理性的现实,是开展海外业务的第一步。
比起期待,更应正视现实
以冷静的眼光看清人际关系,正是在海外市场胜出的力量。